![](/uploads/allimg/20240516/1-240516093404Q2.png)
2024年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及趋势分析——多元化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过去的2024年,国内中医药产业进入落实203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关键时期,规划的整体目标和各项指标稳步推进,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服务体系、防治协同、可及性和民众的健康素养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由于配套服务体系落后于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特征,造成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跨越周期的挑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治率和中药工业占比,以及中药原料保障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差距。亟待通过数智化引领下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向新提质,从而创造出高达16万亿的广阔市场,保障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下简称《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对中医药的核心定位是“治未病为主导、重疾为协同、康复为核心。”,这意味着中医药将在医疗健康的“一前一后”发挥更大价值。
到2030年,需要完成的核心指标包括: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形成百、万、百万、千万名人才梯队;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等。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3月3日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文件里,更是明确了具体的指标规划(如图1-1)。
资料来源:《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2023年至2030年 ,国内生产总值将长期维持在4%-6%,增速呈适度放缓趋势(如图1-2)。
而与此同时,未来十年健康产业增速将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3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居民消费占比将达到9.2%(如图1-3)。
费用支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政府和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相对下降,社会卫生费用持续增长(如图1-4)。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慢病高发多发且向低龄化蔓延,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导致老年抚养比加速上升,预计 2030 年将达 28.5%(如图1-5);二是成人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 6.8%,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三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多重慢病,导致的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 70%以上(如图1-6)。
(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
在上述背景下,促使民众的健康素养和主动养生意识不断增强,个人逐渐成为健康第一主体。据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2023年调研, 93.3%人群尝试过各式中医诊疗法,特别是年轻目标群体增长更快,这意味着未来30年中医药将承载更多医疗保健重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内医保结存基金的支付压力加大,有必要收紧政府医疗支出,实现医保更精准和高效支付,拒绝“大水满灌”(如图1-7);同时,放宽自主消费能力,减少公立医院、鼓励民营医院和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如图1-8)。具体表现在:
一是医保收紧支付更精准高效,门诊慢特病保障减轻“长病程”患者负担;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成新增重点;二是公立和民营医疗此消彼长,公立医疗机构数量持续下降,到2030年民营医院数量占比将达到 79%,呈增长态势;三是健康险+健康管理融合促进,到 2025 年,商业健康险总保费收入可达 2 万亿元以上;四是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2022年,90%的家庭15分钟到达最近医疗点;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 27.78%。
(资料来源: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国家银保监会,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
(资料来源: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
国内中医药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四个阶段历史性跨越当前(如图1-9),政策推动了医疗资源可及化,基础中医药服务得到放开。数字化技术也促进了中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中药全程质量追溯、中成药研发与中医循证医学等多方面发展。人工智能和AI技术广泛应用,行业大模型初步建立。这些都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中医药的可及性大大增强,到2023年,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6%;总诊疗人次15.4亿,同比增长25.3%,较2020年增长67.4%(如图2-1);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内新增中医馆及中医诊所1.2万家,达到86317家,增幅创历史新高(如图2-2)。
一是中医药二元消费结构分化明显 主要表现为院内聚焦于治疗与慢病,2023年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量前5位的品类分别是心脑血管、肿瘤、止咳祛痰、肌肉-骨骼和感冒清热是Top5品类;而院外市场,则更注重调理气血提升自身免疫力, 2023年中成药原料消耗增长最快的品种,无论是绝对增长量还是相对增长率,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品类都居领先地位(如表2-1)。
二是中医药消费趋向中高端化 无论中成药还是饮片消费都与人口基数及消费能力成正比,趋向中高端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对中高端滋补保健的需求更为旺盛(如图2-3)。
三是抗疫类中医药消费大幅下滑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连花清瘟、血必净和金花清感等“三药三方”系列产品在疫情期间销售增势明显。但随着疫情平复,三药三方品种消费明显下降,特别是连花清瘟系列产品消费量呈现断崖式下滑,2023年同比下降幅度超过67.82%,对企业业绩和市场表现冲击明显,连翘等核心原料价格出现断崖式下降(如图2-4)。
一是民众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二元健康时代来临,民众自我疗愈意识增强,健康素养不断提升。据中康CMH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在不同疾病领域的自我药疗及医师治疗效果发现,感冒、咳嗽、咽喉痛、胃痛、皮炎湿疹、手脚藓等常见病自我药疗率超过50%,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慢病疾病自我治疗率也在45%以上(如图2-5)。
备注:(1)调查中部分疾病存在自我治疗与医师治疗相结合的双选的情况;(2)基于43城市,27958名消费者调查得到。
二是中医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多样 过去3年,“中医出圈”、“中医生活化”不断抢占热搜,中医养生机构和中医生活化场景快速拓展,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快速增长,2023年同比增速53%,创下历史新高(如图2-6)。
一是中医学科建设布局初步完成 截至2024年,建成321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高等中医药院校46所,2021年毕业生23.35万人,同比增长9.51%(如图2-7)。
二是四级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成果显著 在中医药人才梯队“百千万工程”规划指引下,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及医师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显著(如图2-8)。
一初步构建传承创新引导体系,截至到2023年,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布局了46个传承创新中心;二是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中药创新药审批数量出现阶段性增长,有力地保障了抗击新冠疫情(如图2-9)。
但中医药的成果转化路径仍需突破,首先是中药创新药市场转化难度较大 ,投入产出不成正,2021年上市11款新药年销售额不足3亿元(如图2-10);其次是中医药科技转化成果低 ,据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每年中医药科技成果约有600项,获奖成果约占20%~25%,转化率不足10%。
图2-10:2021年上市11款中药新药市场销售额增长 2022-2024年增长趋势
随着药价改革不断深入和集采扩容,中成药整体呈量价齐跌态势。截至2024年9月,除了抗过敏、补益和袪痰类等,国内中成药销售量同比下降3.24%,在院内市场的消费占比也出现下降(如图2-11);据国家医保局公开数据统计,在价格方面,2023年-2024年,化药集采平均降幅在50%以上,而中成药集采降幅基本保持在45%左右。
互联网服务高速增长,传统渠道加速重构。各大平台强力冲击传统渠道,我国 2023 年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714亿元,以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活跃消费者高速增长(如图2-12)。
2024年前三季度,中康CMH监测O2O直送店药品市场规模达72.0亿元,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2.0%,对线城市药品市场OTO市场 2023-2024年增长趋势
(八)中药工业:中药工业仍面临跨越周期的挑战,产品和渠道存量空间收窄据统计,2023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24.08%,距离《纲要》设定的2020年核心指标尚有6%左右空间,与战略规划目标差距不断拉大,必须引起重视;2024前三季度72家上市企业总营收较2023年同期下滑2.76%;净利润总和同比减少9.64%;唯一的亮点来自于中药饮片工业,得益于中医资源下沉和原料涨价,2024年上半年,中药饮片版块营收增长6.1%,出现逆势增长。(如图2-14)
(九)原料保障:原料暴涨暴跌,中药材保障供应体系遭遇挑战数据也反映出,中药原料价格波动大,中药材保障供应体系面临挑战。这源于薄弱的生产流通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需求,更无法保证民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道地药材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到2024年,出现以下特征(如图2-15):
一是原料供给由空虚转为过剩,价格再度面临大涨大跌 2023年国内中药材产量414.25万吨,需求量428.35万吨,年终库存49.54万吨,连续三年的中药材价格和供给困局得到缓解;但2024年下半年开始供大于求,药贱伤农,行情呈现快速下滑,为新一轮“暴涨暴跌”埋下伏笔。
二是药用渠道需求下滑,食补养生消费增长 受原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2023年中成药和饮片原料需求量均小幅下滑;出口和食补养生渠道消费增长,但“绿色、道地、无公害”的优质药材和食材供给匮乏,产销对接不畅。
后工业化时代,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大量传统商业模式和渠道解构,新的机遇不断涌现。人群的消费方向、消费特征、消费结构、消费渠道等均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转为精神消费为主,从统一标准化转向多元化、个性化,从线下渠道转变为多渠道融合。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治疗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身、心、灵三个维度的综合调理,其中情绪价值与心身疗愈更是成为了中医生活化的重要优势场景(如图3-1)。
简而言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民众需求已从“吃饱”到“吃好”阶段,亟待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层次、多元化中医药评价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但目前我们的认知,仍停留在满足严肃医疗基本保障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一味强调“统一”和“标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中医药的“向新提质”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过度单一的标准,割裂了中医系统性和整体性
中医药有其独特的自身发展规律,“理法方药”具备严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可割裂;同时,中医也是运动的医学,灵活辩证是灵魂,最忌惮“刻舟求剑”式的定量定性。例如,根据中医临床六经传变规律,柴胡苗擅长发汗退热,解太阳经表证;到小柴胡汤证时,可使用带芦头柴胡;邪入厥阴时,才使用完全去掉芦头柴胡,并需要鳖血炮制,以防劫肝阴;就连柴胡梢,金代医家张元素也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提出,“苦为纯阳,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梢不能除”。更进一步,产于西南地区的竹叶柴胡、川藏地区的藏柴胡和日本的三岛柴胡都有明显的适用人群和适应证,例如,竹叶柴胡为和解太阳经表证、轻证之良药;藏柴胡作为藏药使用时,“能胜毒者以厚药”,更适应藏地用药地域特征,并为和解肝经郁热重证之良药。
但为了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当前标准“一刀切”地规定只能使用“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其它部位和种源皆定性为 “劣药、假药或毒药”,这种解读明显脱离了中医临床实战,更是对多元化趋势的限制。
认知体系的片面单一,又极易违背中医药发展规律,导致低水平低价恶性竞争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例如,“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是承载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质的核心要素,据中康云瓴中药产业数据库监测,过去三年,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截至到2024年,中药原料占中成药成本35.68%,占中药饮片成本更是高达51.6%,中药企业生存压力骤增。在这种背景下,中药的集采仍沿用了化药集采降价思路,2023年中成药三次联采后,整体价格降幅高达49%。期间,中标的中成药核心原料成本出现快速上涨,其中消耗量前20位的品种平均涨幅超过38.76%,进一步挤压了中药企业生存空间(如表3-1)。
为了确保中标和市场份额,一些企业被迫采用低价竞争、甚至“掺杂使假”。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最终可能导致中药质量下降和品牌流失,产业“向新提质”难以实现。
与西医西药不同,中医中药还包涵着丰富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价值。长期以来,我们的标准和配套服务过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在严肃医疗体系内的卫生价值,而忽视了其在院外的更广阔市场,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产业想象空间。
例如,中康科技预测,人参是未来30年最具产业挖掘价值的滋补保健品之一, 相关产业链到2030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但由于缺乏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造成我国人参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低水平盲目种植和低附加值的重复建设明显,截至2024年,实现产值不足600亿元。未来三年,人参价格甚至可能跌破农本价出现“烂市”,前景堪忧(如图3-2)。
随着DRGS(疾病诊断分类及结算)和集采推进,中医药的严肃医疗功能弱化,主要在消费医疗和各种生活化场景发挥作用,创造一个“三足鼎立”全新的体系外生态系统,成为16万亿元大健康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1、第一极:严肃医疗满足基本需要 中医严肃医疗体系将逐步回归基本保障功能,中药保障将聚焦于7000亿元左右的集采市场,以“统一”和“标准化”为核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各种社区健康服务,中间层逐步弱化;大型国企和国资中医药企业加速并购,70%中小企业淘汰;
2、第二极:消费医疗体系实现多模态融合 院外自主消费市场将形成庞大的消费医疗产业,市场规模预计高达2.4万亿元。传统美容美体、牙科眼科、月子中心等市场趋于饱和;中医馆、中医诊所和理疗外治等社会化办中医力量快速扩张,线、第三极:“中医+”成为支撑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 更广阔的市场来自于“中医+”大健康产业,包括中医中医+银发经济、中医+生态经济、中医+宠物产业等,即将创造出13万亿元以上想象空间,前景可观。大量“中医+”大健康产业,形成丰富的生态;最终,以文化和道路自信,引领全球文明未来。
中医药是大健康生态的核心要素,而中药产业链也必将走向生态闭环,“资源”、“渠道”、“流量”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三大核心要素(如图4-1)。
特别是中药原料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中医药产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更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农村“三化问题”突出(空心化、老龄化和少子化),可用于药材生产的劳动力匮乏,劳动力成本持续攀高。据中康科技调研,2024年,全国100个中药材主产区药农平均年龄达53.38岁,比当地劳动力平均年龄高6.91岁;主产区日均用工成本146.28元,同比2023年增长了12.64%。未来几年,工业企业必须跨过中间环节,以“订单农业”方式反哺农业,实现原料长期可持续供应,进而促进中医药乡村振兴(如图4-2)。
在中游,需要关注品牌与渠道“护城河”建设,特别是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同,实现流量变现;下游则应构建多场景生态闭环,以精准的需求市场分析导航生产。
人工智能将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国内已上线个,但多数是基于华为、阿里、百度等国产大模型底盘开发的二次应用,即将在产业信息化降本增效、生态赋能、真实世界研究和创新研发方面,发挥重大价值(如图4-3)。2025年将是“AI智能体”的元年,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未来每个中医都可能会拥有一个AI智能体,实现中西医多学科会诊,从而解放临床中医大量低端重复性工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往“身、心、灵”更高维度、更高层面的纵深服务发展。
但中医药领域的所有创新都必须以传承为基础,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未来时间,中医药如能实现“传承+创新”的协同,则必将迸发出巨大生命力。以发病率和用药趋势分析为例:中康科技从销售数据上监测了福建三明地区的用药趋势,认为未来5年,随着“三明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心脑血管、肌肉骨伤、感冒、神经系统和肺系用药将增长明显。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